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分解的驱动动力学研究

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分解的驱动动力学研究

作者:师大云端图书馆 时间:2015-09-23 分类:参考文献 喜欢:2851
师大云端图书馆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消耗了大量能源并释放出大量污染物,从而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和环境变化,如高温、酸雨及大气氮沉降等。由于全球变化可能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多重影响等因素,全球变化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全球变化背景下森林凋落物分解的驱动动力学研究,尤其是全球性营养循环及其持续加速演变的全球变化对中国亚热带森林不同林型凋落物分解系统所造成的潜在影响,却知之甚少。本研究选择中国南京紫金山地区中国亚热带森林两种林型的优势树种(麻栎Quercusacutissima及马尾松Pinusmassoniana)的凋落物作为实验材料。两种凋落物与其原生土混合分别用高温(升温幅度:10℃,对照:20℃)、酸雨(低pH处理:4.5,高pH处理:5.0,对照:pH5.6)、不同沉降量的氮沉降(低量氮处理:1gNm-2yr-1,中量氮处理:2gNm-2yr-1,高量氮处理:3gNm-2yr-1,氮增施类型:NH4NO3,对照:水)及不同类型的氮沉降(氮增施类型:NH4+、NO3-、CO(NH2)2及前三者等比例配比的混合氮,氮增施量:3gNm-2yr-1,对照:水)进行处理。培养后测定凋落物的化学成分(木质素、全碳化合物及氮)、凋落物的失重速率、土壤pH值及其相关分解酶的活性。本研究旨在进行高温、酸雨、不同沉降量的氮沉降及不同类型的氮沉降背景下中国亚热带阔叶林(Quercusacutissima)及针叶林(Pinusmassoniana)凋落物分解的驱动动力学的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是:(1)分析阔叶林凋落物及针叶林凋落物在高温、酸雨、不同沉降量的氮沉降及不同类型的氮沉降背景下分解的差异性及其敏感性;(2)探究高温、酸雨、不同沉降量的氮沉降及不同类型的氮沉降对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及其相关分解酶活性的影响;(3)探析在高温、酸雨、不同沉降量的氮沉降及不同类型的氮沉降背景下驱动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温度升高(增幅为10℃)加速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且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温度敏感性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温度敏感性无显著差异;高温增加微生物分解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尿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且多酚氧化酶的温度敏感性显著大于其它微生物分解酶(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尿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温度敏感性;针叶林硝酸还原酶的温度敏感性显著大于阔叶林硝酸还原酶的温度敏感性,而其它微生物分解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尿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温度敏感性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之间无显著差异;参与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而参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高温促进阔叶林凋落物木质素的分解速率却减缓纤维素的分解速率,而高温促进针叶林凋落物纤维素的分解速率却减缓木质素的分解速率。根据本结果,长期的高温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加速效应可能导致土壤碳库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转移至大气中,从而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吸收及碳释放间的平衡,并进而加速全球气候变暖。(2)酸雨抑制中国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且酸雨对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抑制效应较大;酸雨降低微生物分解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尿酶、硝酸还原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却增加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在酸雨处理条件下,参与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而参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尿酶和硝酸还原酶;在对照处理条件下,参与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而参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转化酶。根据本结果,长期的酸雨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抑制效应可能导致土壤碳库的积累,从而改变生态系统碳流动、营养循环及腐殖质形成间的平衡,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多重影响。(3)中量水平(2gNm-2yr-1)及高量水平(3gNm-2yr-1)的氮增施显著加速中国亚热带阔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而仅有高量水平(3gNm-2yr-1)的氮增施显著加速中国亚热带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表明氮沉降条件下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敏感性大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敏感性;氮增施增加微生物分解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尿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却抑制硝酸还原酶的活性;在氮增施处理条件下,参与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而参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和硝酸还原酶;在对照处理条件下,参与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纤维素酶和硝酸还原酶,而参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主要分解酶为过氧化氢酶、纤维素酶和酸性磷酸酶。根据本结果,长期的氮沉降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增施效应可能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进而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所以,长期的氮沉降可能引起多个气候及环境因子的相应变化,进而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4)所有类型的氮增施(NH4+、N03-、CO(NH2)2及前三者等量配比的混合氮)均显著增加中国亚热带阔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而仅有混合氮及CO(NH2)2显著增加中国亚热带针叶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表明氮沉降条件下阔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敏感性大于针叶林凋落物分解的敏感性;混合氮对两种凋落物微生物分解的增施效应均显著大于单一氮(NH4+,N03-及CO(NH2)2)的增施效应,有机氮(CO(NH2)2)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增施效应均大于无机氮(NH4+及NO3-)的增施效应,而两种无机氮对两种凋落物分解的增施效应均无显著差异;所有类型的氮增施均增加微生物分解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纤维素酶、转化酶、尿酶、硝酸还原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且混合氮对分解酶活性的增施效应大于单一氮的增施效应;部分微生物分解酶(过氧化氢酶、硝酸还原酶及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在有机氮增施条件下大于无机氮增施,而其它微生物分解酶(纤维素酶、转化酶、酸性磷酸酶及尿酶)的活性在无机氮增施条件下大于有机氮增施,表明参与凋落物分解的微生物对氮源的选择有些偏向于有机氮而有些偏向于无机氮。根据本结果,长期的氮沉降对凋落物分解的增施效应可能增加微生物对氮源的获取、植物对氮素的吸收及植物生物量的累积,进而增加微生物的代谢活性、森林凋落物的数量和质量,并加速森林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从而导致森林生态系统对大气氮沉降响应的正反馈循环。
【作者】王从彦;
【导师】田兴军;
【作者基本信息】南京大学,生物学,2011,博士
【关键词】全球变化;高温;酸雨;氮沉降;凋落物分解;土壤酶;

【参考文献】
[1]林鹏.汉语疑问句理解系统研究与实现——虚拟信息顾问系统之问题理解子系统[D].重庆大学,2004.
[2]郑泉.电力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吉林大学,软件工程,2014,硕士.
[3]杨阳.右美托咪定术前静脉泵注对功能性鼻内镜手术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麻醉学,2014,硕士.
[4]刘雪峰.Bi_2O_3掺杂YSZ系固体电解质材料制备与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材料学,2013,硕士.
[5]刘剑锋,冯爱军,王静,贺鹏,邓进.北京市郊轨道交通发展策略[J].城市交通,2014,06:28-36.
[6]梁阁亭,惠俊军,李玉平.陀螺仪的发展及应用[J].飞航导弹.2006(04)
[7]马海兵,张成洪,张锦,胡运发.基于IS~±树模型的频繁模式挖掘[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04:588-593.
[8]许辉猛.票据抗辩限制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民商法学,2004,硕士.
[9]祝玲玲.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WPBL教学模式研究[D].宁波大学,教育技术学,2013,硕士.
[10]李九献.脱脂蛋白深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D].山东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学位),2012,硕士.
[11]李文淑.增能理论视角下的残疾人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2013,硕士.
[12]王令朝.展望我国铁路通信的发展趋势[J].铁道通信信号.2001(09)
[13]江上正,谭跃钢.位置差反馈最优同步控制系统的研究[J].控制与决策,1997,06:649-654+699.
[14]廖振超.物联网技术在中职校园网构建中的应用研究[D].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系统理论,2014,硕士.
[15]沈贵月.2009年~2012年武汉协和医院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内科学,2013,硕士.
[16]陆锡明.“九五”上海交通发展对策建议[J].上海建设科技.1996(02)
[17]张曦.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2013,硕士.
[18]谭文安,李欣,薛劲松.基于敏捷供需链管理的新一代ERP系统架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3,15:63-67.
[19]张书博.面向成本设计中基于功能的产品成本估算方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4.
[20]刘琪.清朝防止群体性腐败法制研究[D].宁夏大学,法学理论,2014,硕士.
[21]宋华文.新一代装备指挥训练模拟系统总体分析与设计[J].装备指挥技术学院学报,2004,01:27-30.
[22]红英.用支持向量机和离散增量方法预测人类血液分泌蛋白质[D].内蒙古大学,物理学,2013,硕士.
[23]孙华靖.靖江蟹黄汤包营销战略规划[D].石家庄经济学院,工商管理,2013,硕士.
[24]刚道丽格尔.蒙古国初级汉语词汇教学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位),2013,硕士.
[25]梁东升,湛维昭,吴殿华,魏晓东.广州地铁3号线主控系统的工程设计[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7(01)
[26]刘亚.河北省名城镇村价值特色分类保护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2014,硕士.
[27]李洋.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空间元数据管理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2013,硕士.
[28]李海军.无支撑正渗透膜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29]班艳菊.江苏省竞技羽毛球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2012,硕士.
[30]范浙永.C_8烃在酸性分子筛上催化裂化研究[D].浙江大学,化学,2013,硕士.
[31]叶欢,桂蒙,邵红玉,潘红英.护理人员人际冲突处理模式的研究现状[J].护理与康复,2014,08:740-743.
[32]梁淑娟.华北平原区河流生态护坡措施的适宜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2013,硕士.
[33]刘蕾.信用权的民法保护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民商法,2013,硕士.
[34]李强.用于灾难恢复的远程备份系统的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4.
[35]符伟.云计算环境下的线性有限元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工程力学,2013,硕士.
[36]张祥民,张丽华,张玉奎.近年中国色谱研究进展[J].色谱,2012,03:222-231.
[37]李涛.城市土地供应政策绩效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土地资源管理,2013,硕士.
[38]董李鹏.本科学员信息安全保密素养测评研究[D].西北大学,教育技术学,2013,硕士.
[39]刘岩.膜混凝反应器水处理的研究[D].天津大学,环境工程,2004,硕士.
[40]秦慧娟.基于SCI的论文撤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情报学,2013,硕士.
[41]朱翠兰.厦漳泉区域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及优化研究[D].华侨大学,人文地理学,2014,硕士.
[42]丁晓萌.《黄帝内经》之十二时辰养生讲座的口译实践报告[D].河北大学,英语口译,2014,硕士.
[43]宋金春.纳米材料及氨基酸修饰电极在药物分析测定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大学,2012.
[44]聂琳琳.济南市的城市热环境与土地覆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2013,硕士.
[45]赵梦雄.LED汽车前照灯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物理电子学,2013,硕士.
[46]周雪梅.固体碱负载PdCu纳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甘油氢解[D].合肥工业大学,制药工程,2014,硕士.
[47]张静强.可视化开放式雷达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2012,硕士.
[48]张焕.局部不均匀性对螺旋波动力学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理论物理,2012,硕士.
[49]张岩峰.含螺栓孔的C/C复合材料平板面外拉脱力学性能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2014,硕士.
[50]韩涛.计算机自动识别CAD图形文件技术的实现[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5,02:86-89.

相关推荐
更多